夏季许多人都会外出游玩后或者不经意间身上出现红色的疙瘩,瘙痒难耐,间隔几天,其他部位也会陆续出现类似皮疹。这个大概率就是丘疹性荨麻疹,也就是虫咬性皮炎。
丘疹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问题,通常因为昆虫叮咬出现菱形红色丘疹或者是风团,好发于婴幼儿人群,但是成年人也会出现丘疹性荨麻疹。
1、丘疹性荨麻疹通常是绿豆或丘疹的体积稍大,颜色一般为淡红色,质地较硬,顶部皮肤上有小水泡,水泡破划伤会结痂后,并出现风团,会消失,不留疤痕。
2、非常痒,在晚上也是如此。所以很多孩子睡眠质量差,在睡梦中抓痒会导致皮肤受损感染。大部分患儿会出现恶心呕吐、胃肠功能障碍等。
3、病程不确定,一周左右后无法治愈,但有时复发或迁移,需要寻找过敏原并积极治疗。
4、丘疹性荨麻疹主要的发病人群是婴儿,发病时间在夏季和秋季。好发部位在躯干和四肢,皮疹或少量聚集,常出现成批。有时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同时患上,会被误认为传染病。
丘疹性荨麻疹的发病原因:
丘疹性荨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节肢动物类叮咬引起的外因性变态反应,当然也有少数因感染、精神紧张及饮食过敏等致病。有意思的是,每当医生告知这可能是虫咬引发之后,很多患者都表示强烈的质疑,经常说“我们家很干净的,哪里来的虫?”
引起丘疹性荨麻疹的虫子主要有蚊子、跳蚤,螨虫等,有很大一部分是肉眼注意不到的,常见于新换床单、被褥、竹席之后,或者外出旅游之后,或者接触宠物之后。因夏秋之际,穿着单薄、暴露,且此时蚊虫活跃,因此发病率较高。当患者被虫类等叮咬时,虫类体液可注入叮咬局部皮肤内,若被咬者具有过敏体质倾向,即可引发迟发型变态反应而致病。由于叮咬的节肢动物种类的不同以及不同患者机体反应性的差异,可引起叮咬处不同的皮肤反应,有的很轻,有的很重,甚至反反复复,还有的几乎没有任何反应。
如何预防丘疹性荨麻疹呢?
平日最常见的虫咬皮炎由蚊子引起。数据显示,约10%的人群更容易被蚊子叮咬,相关影响因素有这样几点:
1、遗传易感人群:容易招蚊子的人群中,约85%存在遗传易感性,可能更容易释放尿酸或者其他挥发性物质,蚊子可通过嗅觉识别出这种遗传差异。
2、体表特殊化学成分:过量乳酸和尿酸等酸类(触发蚊子的嗅觉)、高浓度类固醇和胆固醇。
3、二氧化碳:蚊子对二氧化碳尤其敏感,运动者、成人和孕妇被叮咬的风险较高,其二氧化碳排出量高于一般人群。
4、深色衣物:因反光效果较弱,更符合蚊子的视觉偏好。
5、热量/温度:蚊子会主动接近37℃物体,对温度的感应距离远达20cm,且在2-3cm内最明显。
总的来看,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远距离时温度、气味及视觉对选择目标亦有重大影响。
因此可知,对蚊子叮咬的预防措施有这样几点:注意皮肤的清洁(尤其是出汗后)、减少体表特殊化学成分残留,户外穿着浅色/反光衣物,尽量穿长袖长裤,必要时避免体表温度过高(如减少运动)等。
其他适用于多种蚊虫的防护措施是:注意生活环境的卫生、清除节肢动物;傍晚后或夜间少出门;少去不卫生、积水等「高风险」场所;使用蚊帐或纱网/防虫网等物理性防护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