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1岁的小王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不仅听话,学习成绩也好。
然而,近1年来小王时常出现皮肤过敏,而且还找不到原因,被儿科医生转诊到心理卫生科。
经过了解,心理卫生科医生发现了“秘密”:小王在假期和周末从未出现皮肤过敏症状;上学期间尤其是考试前,皮肤会不时出现红疹和瘙痒,且反复出现。
再经过心理评估和多次的面对面的交流探索,医生发现在这个“秘密”背后还有深层的原因:在“听话”和“努力学习”的背后,小王很想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去随性的玩,但又害怕成绩下降而成为“坏孩子”,也害怕被父母和老师批评。
经过10余次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小王不仅解决了皮肤过敏问题,而且平衡了学习和娱乐的关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像电影《天才少女》里的女孩,读书的时候读书,玩的时候玩。”
02
类似小王这样的案例很多,无论男女老少都能见到,我们心理卫生科每月都能接诊到数例过敏的患者。一般的说,过敏现象存在外因和内因两方面。过敏的外因是和接触过敏原有关,例如花粉、粉尘、异体蛋白、化学物质、紫外线等等。然而,在过敏反应的发生过程中,过敏介质起着直接作用,过敏原是过敏病症发生的外因。而过敏的内因很可能是精神因素,可能由压力或者紧张情绪引起。
我在“禅疗四部曲”之《唤醒自愈力:用禅的智慧疗愈身心》这本著作中不仅论述了许多皮肤病与心理因素的关系。
可以这么说,包括湿疹(湿*疮)、牛皮癣、痤疮(粉刺)、斑秃(油风)、慢性荨麻疹(风疹块)、多汗症(汗证)、皮肤瘙痒症(风瘙痒)等在内的皮肤病都属于心身疾病。
我在该书中是这样论述神经性皮炎与心理问题的关系: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病程较长,易复发。好发于躯体易受摩擦的部位,如颈项部、前臂、股内侧、会阴部、肘窝、四肢内侧等部位。发病时由于剧痒,搔抓后局部出现针头大小,不规则扁平的丘疹,以后丘疹融合成片状,形成苔藓化。丘疹发生时常有对称性。情绪急躁、倔强、欲求过高的患者,在发病时常常心烦意乱,焦虑不安,更使疾病恶化。
神经性皮炎的病因目前还不明了,学者认为除了理化刺激,遗传因素外,情绪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多数患者在发病前曾有生活事件导致的情感障碍。有研究者发现,家庭问题引起颈项部发病,羞耻感引起前额和面颊发病,过度责任感引起膝、肘和肩部发病,性的障碍引起大腿和会阴部发病。
皮肤可称得上是心理的器官,内心矛盾可通过情绪的变化以及皮肤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皮肤的生理功能受着植物神经的控制,而情绪反应可通过植物神经来影响皮肤功能。不安或愤怒可使皮肤血管扩张,皮温上升,瘙痒阈值下降,从而诱发神经性皮炎。
在该书中,我还论述了“潜意识与生病”问题,在该章节论述道:
并非所有的小毛病都真正是病,轻微的感染和不适常常受到认真的治疗,似乎这是大病的前兆。但是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实际上这些病与原始的“整饰(指动物经常自己或同伴相互整理、清洁皮毛的行为)要求”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一类症状反映的是行为问题,表现为身体不适,但并非真是身体出了问题。我们可以把这类问题称作“与整饰性邀请有关的小恙”。
临床常见的例子包括咳嗽、感冒、流感、背痛、头痛、肠胃不适、皮疹、咽喉肿痛、肝胆失调、扁桃体炎和喉炎。这些病症病情不重,却有碍健康,有“理由”得到社交同伴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