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性皮炎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浅谈高职校教育信息化系统开发74687
TUhjnbcbe - 2020/6/30 10:56:00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浅谈高职校教育信息化系统开发


摘 要:高速、先进的数字校园硬件设施亟待一个系统平台来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但现有的教育信息系统平台标准不完备,缺少一套完整信息标准。使用的师生游离于开发之外。建议采取一把手挂帅、面向用户开发,局部服从整体,动态适应,采用工程化和标准化的策略,行*手段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以使教育信息化工作能在校园真正落地。


中国论文


关键词:高职校;教育信息化系统;标准、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15)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和学习方式,并赋予职业和职业教育新的内涵和要求。一方面,传统职业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革;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化技术方法与手段的深入使用,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也将随之发生革命性变革。


随着数字校园硬件建设的完善,如何利用好这个设施,更好地延伸职业教育的办学空间,构建基于络的跨越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办学模式,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了目前高职校教育信息化推进的“瓶颈”,高速、先进的数字校园硬件设施亟待一个系统平台来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主要就此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开发作一些策略性探讨。


一、教育信息化系统对高职校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涉及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两方面的建设问题,是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两大要素的有机结合。其使教学模式、办学方式,教学制度、教学思想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核心内容。教育信息化系统能够以现代化教育思想为指导,合理规划、统筹安排,做好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也能促使教学信息的采集做到科学性和标准性。一般来说,使用教育信息化系统后,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教师教研科研和双师素质提升,有利于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校园公共服务和文化生活品质的提升,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服务对社会开放。


二、现有教育信息系统使用时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教育信息系统平台标准不完备,缺少一套完整信息标准。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教育管理信息标准,目前许多部门根据各自工作需要采用不同的系统平台。一方面,软件重复开发,中途搁置和废弃现象较为普遍,资源冗余的现象极其严重;另一方面这些信息不仅不规范、不完整,且互不兼容,难以进行信息交流,尽管各部门都花了很大精力采集了大量的数据,但这些信息的价值难以得到体现和发挥,有的甚至还成了信息垃圾。


2、学校教师使用系统积极性不高、信息化能力不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面对新技术总认为自己的教学效果已经很好,不需要做出什么改变,因此对新技术是一种冷漠的态度,再加上对新技术掌握有畏难情绪,所以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3、以往的系统一直是从管理者角度来进行开发的,而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主体――广大学生却一直游离于系统之外,客观上造成信息化程度不高,而智慧校园也仅停留在蓝图上。


三、高职校教育信息化系统开发的策略


高职校是一个人工、动态、开放的系统,教育信息化系统从信息流的角度反映学校系统,这个系统应该具有目的性、整体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等一般系统的特征。故信息化系统的开发本身也是一个系统的应用过程。因此,系统工程理论应该是系统开发的方法论基础,对应的策略应该是:


1、一把手挂帅的策略。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是一个新旧系统交替的变革过程,需要打破旧的格局,建立新的秩序,如:粉笔加黑板就可以完成的教学任务变成了多媒体课件、传统的借书卡变成校园一卡通。变革中的必然有阻力,必须一一消除,各种利益关系也需要重新调整,没有学校领导的支持、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学校领导,尤其是第一把手,必须亲自参与系统建设过程的领导,确保系统开发所需的物质条件,协调各方面关系,切实支持系统的开发工作;在系统投入运行后,还要率先使用系统,利用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管理和决策。


2、面向用户的策略。这是系统目的性的体现,教育信息化系统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收集学校教育中的数据,并加工成信息,保证信息的畅通,为学校各项决策、经营、计划和控制活动提供依据,使学校各部门和教育环节活动联结为一个统一整体。系统开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满足他们的要求是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用户是否满意是衡量系统开发质量的首要标准。但是用户要求一般难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而是随着开发工作的进展而不断明确和具体化的。因此,在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必须参与其中,始终与开发人员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地、及时地提出要求和意见,这是开发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3、局部服从整体的策略。系统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功能目标的一致性和系统结构有机性。为此,首先要坚持统一规划、严格按阶段分步实施的原则,采用先确定逻辑模型(功能蓝图),再设计物理模型的开发思路。其次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传统的手工信息处理,由于处理手段的限制,是采用各职能部门分别收集和保存信息、分散处理处理信息的形式。教育信息化系统如果只是改变处理手段,仍然模拟人工的处理形式,就会把手工信息分散处理的弊病带到新系统中来,使信息大量重复(冗余),不能实现资源共享,信息难以畅通,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为了使新系统既能实现原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新增功能的需求,又能摆脱手工系统传统工作方式的影响,必须坚持局部服从整体的策略。


4、相关性的策略。教育信息化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整个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各有其独立功能,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信息流把它们的功能联系起来。如果其中一个子系统发生了变化,其他子系统也要相应地进行改变和调整,因此,不能不考虑其他子系统而设计某一子系统。整个系统为层次结构,系统可分解为多个子系统,子系统同样又可分解为更细一级的子系统。系统、子系统均有自身的目标、界限、输入、输出和处理内容,但它们不应该被孤立看待和处理。


5、动态适应性的策略。学校自身条件及其外界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教育信息化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能够经常与外界环境保持最佳适应状态的系统,开发时必须具有开放性、超前性的眼光,使系统具备较强的动态适应性。


6、工程化和标准化的策略。以往的系统开发走过很长一段弯路,就是因为在开发系统管理过程中随意性太强所造成的。因此,系统的开发管理必须采用工程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即科学划分工作阶段,制定阶段性考核标准,分步组织实施,所有的文档和工作成果要按标准存档。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在系统开发时便于人们沟通,成文的东西不容易产生“二义性”;二是未来系统的修改、维护和扩充比较容易,因为有案可查。


7、行*手段与激励机制的策略。实现教育信息化关键在人,只有把管理者和参与者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下去。除加强系统使用者的培训,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能力外,学校管理者需根据师生心理特点,在通过行*手段强行推行使用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出台激励机制,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师生使用教育信息化系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白 梅.关于络教育中资源建设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2] 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第1期


[3] 张 青.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与改进措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第11期

1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高职校教育信息化系统开发74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