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照镜子,有没有仔细观察过口罩之下的皮肤?
长期佩戴口罩,轻则可能出现皮肤瘙痒、泛红等现象,而皮肤本身就敏感或患有皮肤病的人群更是有可能因为口罩的压力、摩擦、潮湿的环境出现湿疹、皮炎、痘痘等皮肤问题。面对“口罩脸”,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口罩之下”皮肤养护指南
长期佩戴口罩造成的皮肤不适,可以通过以下这些护肤方式应对。
1
选择合适口罩
从正规渠道购买有品牌、有产品包装和使用说明的合格口罩。
?口罩尺寸要适合自己的脸型,避免造成额外压迫。
?一般情况下,公众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即可。口罩防护级别越高,其密闭性和压迫性越强,越容易对皮肤造成负担。
?可以在口罩边缘或耳后加一些衬垫,或贴上创可贴、透气的医用胶布等避免压痕或压伤,但应注意不要影响口罩的防护效果。
?过敏体质者在佩戴前应了解口罩材质,避开过敏成分。
2
做好皮肤清洁护理
?戴口罩前,可以局部涂抹护肤产品,以减少口罩边缘摩擦对皮肤的刺激。
?需要长时间戴口罩的人群,可涂抹保湿持久且无刺激性的霜剂或乳剂,如维生素e乳膏、绵羊油、凡士林等。
?尽可能素颜戴口罩,痘痘肌要注意选择清爽不油腻的护肤产品。
?摘掉口罩后也要重视脸部皮肤的清洁,注意不要用碱性强的肥皂。
“口罩脸”要“对症下药”
若是已经出现较明显症状,形成了以下三种皮肤病,这几条贴士可以教你一一“对症下药”。长时间得不到缓解或症状严重的患者一定要及时就医!
1
化学因素导致的接触性皮炎
一些人由于对口罩的材料过敏,口罩中所含的甲醛(n95口罩)、二溴氰基丁烷及秋兰姆(医用外科口罩)是主要的过敏原。接触者可能会出现局部皮肤瘙痒、红斑,甚至糜烂、水泡等问题。还有些人可能因为戴了质量不合格的口罩,致使皮肤出现接触性皮炎。
应对:
对以上已知成分过敏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治疗时,应遵循“干对干,湿对湿”的原则,有糜烂渗出时可以用医用生理盐水多次湿敷,单纯的红斑、丘疹可以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地奈德乳膏等。
若不见好转,要尽快就医,采取必要的口服药物治疗。
2
物理因素导致的皮肤损伤
长时间佩戴过紧的口罩,脸颊、颧骨、耳后和鼻梁等承受压力的部位,容易出现压痕、擦伤,甚至是局部形成血肿或水泡。
应对:
适当更换松紧适宜的口罩,或改用头部系带式的医用外科口罩,注意隔一两个小时换一下口罩系绳的位置即可。
如果出现了压痕淤血或皮肤破损,一定要预防感染,可以外用莫匹罗星等药膏。
注意皮肤的清洁和保湿,佩戴前后可以局部涂抹润肤剂,提前在受压明显的部位贴医用水胶体敷料预防压伤,避免再次摩擦。
如果出现了压痕淤血或皮肤破损,一定要预防感染,可以外用莫匹罗星等药膏。
3
封闭式皮肤环境导致的痤疮
长时间佩戴口罩会产生潮湿、闷热的皮肤微环境。原本就有痤疮、粉刺的人,本身脸部毛细血管就容易充血,皮肤屏障也不健全,戴上口罩后局部皮肤环境改变,进一步诱发或加重皮肤问题。另外,口罩紧贴皮肤也会对皮肤造成局部压力,导致毛囊皮脂腺导管阻塞,进一步导致痤疮发作。患者的脸颊、下巴等处可出现粉刺、丘疹、脓疱甚至结节、囊肿。
应对:
增加口罩的更换频率,更换期间将汗液擦干后涂抹保湿乳,增加皮肤保护屏障,减少汗液、摩擦对皮肤的刺激。
如果症状不严重,每晚可使用一次外用维a酸制剂等予以控制。若一直不见好转,应尽快就医。
堵上戴口罩的3个漏洞
戴口罩这件事说来简单,但也有人“一学就会、一戴就废”,例如下面这些情况。
口罩戴不好,不仅无法起到防护作用,甚至可能增加感染病*的风险。目前已有研究证实,病*在人体皮肤表面可以存活9.2小时以上。
近日,商务部发布的《商场、超市疫情防控技术指南》针对商场、超市的疫情防控做出规定,遇到顾客不戴口罩时,应拒绝其进入商场、超市。然而,我们时常能看到不少人在进入公共场所时虽按要求戴着口罩,但时间一久就会把口罩拉到下巴或挂在胳膊上等,露出口鼻,特别是逛商场、就餐时。
正确戴口罩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
尽量不要二次使用
大多数人平日里佩戴的都是一次性口罩,其特点之一就是不可反复使用,所以就餐时摘下的口罩最好不要再用,用餐结束时更换新的口罩。
用过的口罩要扔进垃圾箱,并及时洗手或用含酒精的手消*液(浓度至少60%)做好手卫生。因此,外出时应随身携带备用口罩和手消*液。
!
选择大小适合的
口罩一定要选适合自己的,大小不合适不仅会让防护效果降低,频繁的用手去调整、触摸口罩表面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
公共场合必须佩戴
佩戴口罩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他人,所以不要让口罩成摆设。在露天通风良好,无人员聚集且自己未生病时(与他人距离至少2米以上),可以不戴口罩,而在其他公共场合要规范佩戴。
如果佩戴时间长感到不舒服,最好的办法是及时离开,缩短停留时间。尤其是在当下气温低、局部地区出现疫情反弹的形势下,更要严防死守,自觉防护,规范行为。▲
综合:生命时报、上海发布、健康上海
编辑:陈思宜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