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大众卫生报"免费订阅靠谱健康资讯
今天是廿四节气中的夏至。“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养生保健也应适时地做出调整,以迎接三伏天的到来。
祛暑视干热湿热有所侧重
起居应有度
夏至高温日,分为干热与湿热,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空气湿度的大小。北方地区由于光照时间长、雨水少,空气相对湿度低,夏季表现为干热,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燥热;南方地区气温高,降雨较多,在日照的蒸腾作用下,使空气中的相对湿度高,则表现为湿热,给人以蒸笼一样的闷热感。基于这样的南北差异,人们在祛暑的方法上也应有所不同。
北方解“暑热”,重在养肺润燥。中医认为暑热伤津,易导致乏力、口干、皮肤干燥等,故需要多补充水分。可用枸杞和白菊花、金银花泡茶,或将绿豆、百合、芦根等熬粥饮用,具有清热养阴的效果,还可吃一些养阴生津的水果,如西瓜、梨、提子等。
南方祛“暑湿”,需注意健脾清热。如多吃红豆、绿豆、黑豆、陈皮、薏米等食物,有助于健脾祛湿。荔枝、龙眼、芒果、榴莲等易致湿热的热带水果,虽美味但不宜多吃。
古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思是说,夏季要保持神清气和,心胸开阔,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和乐观的态度,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作息宜调整为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适当午休,对恢复体力消除疲劳很有益。夏季多汗,每日温水沐浴,有助于加快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质量,增强抵抗力。
合理安排工作学习
注意补水休息防中暑
夏至后,多地气温将创新高,让人感觉炎热不适。无论所处环境为干热或湿热,在高温场所工作一段时间后,若出现轻度头痛、头晕、耳鸣、恶心、眼花、无力、口渴及大量出汗等症状,需警惕先兆中暑。被强烈的阳光照射过久,红外线会使大脑丧失调节体温的能力;或出汗过多导致体内水分和盐分大量排出,又得不到及时补充,水盐代谢发生障碍,都会导致中暑。
预防中暑,需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与地点。注意避暑,不要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或在闷热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与学习。外出可选择穿浅色衣物,戴遮阳帽,打防晒伞,多喝凉盐开水等。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药品,最好随身携带。
若出现先兆中暑或轻症中暑,应暂停工作,立即将患者转移到凉爽通风的环境中,解开并脱掉过多的衣物,为其涂擦清凉油,喂服人丹、十滴水等。头部可进行冷敷,也可用冷水擦澡。经休息、降温处理后,一般几小时即可恢复。重症医院进行抢救。
虫咬性皮炎、虫媒传染病高发
严加预防
夏至后,蚊虫的繁殖更是旺盛,也是虫咬性皮炎高发之际,此时应重视虫咬性皮炎的防治。
虫咬性皮炎是指昆虫叮咬人体后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最常表现为红色肿胀的疙瘩,多呈卵圆形,顶端常有一个小水疱或小瘀点,伴有剧烈瘙痒感。少数皮炎表现为类似水痘的大水疱或仅见小瘀点,偶尔也会表现为红色结节或出血性斑块。由于搔抓,不少患者会并发脓疱疮,从而引起发热、疼痛等不适。
还有许多危害性较强的虫媒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鼠疫、莱姆病等,也会因夏日高温,蚊虫活动频繁面高发。这类传染病在我国每年传染病总发病病例中约占5%-10%,但它的病死人数则占传染病总死亡人数的30%-40%。常见的病媒昆虫有蚊子、苍蝇、蟑螂、臭虫、虱子、跳蚤、蚂蚁等,此外还包括蠓、蚋、虻、白蛉等。
因此,夏季要特别提防蚊虫叮咬,预防虫咬性皮炎和虫媒传染病。日常要注意室内卫生,消除有利蚊虫滋生的环境,家中可放置蚊帐防蚊,使用蚊香等安全的生物制剂驱赶蚊虫。在室外活动时应做好防护,穿长袖长裤,喷洒驱蚊药水。最好不要到少有人迹的野外丛林和山地活动。一旦被蚊虫叮咬,应避免搔抓,可选择口服抗组胺药,或外用炉甘石洗剂等,及时止痒消炎。如被叮咬后出现头痛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畏寒等情况,应高度怀疑感染虫媒传染病,医院就诊,避免使病情加重。
(医院中内科主任医师-何迎春
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陶承*)
▼
您的点赞是我们进步的动力!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